*节选自《群书治要・孔子家语》第一集*
(全文共1258字,阅读需5分钟)
“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
“犴”,释文解释:“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在乡亭设置的监狱称为“犴”,在朝廷设置的监狱称为“狱”。所以“犴”,就是指乡亭牢狱,也引申为狱讼之事。
全军大败,不可因此而责杀兵士;司法混乱,不能轻易对犯人实施刑法。为什么?因为在上位的人推行教化不利,所以罪责不在百姓。
“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戒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慢令谨诛”,法令松弛而刑杀甚严。法令松弛而诛杀甚严,叫残害百姓;征收赋税没有定时,这是暴政;不教化百姓,却苛求其守礼守法,这是虐政。国家治国理政,没有了这三种弊害才可以适用刑法。这三种弊害,一个是贼,一个是暴,一个是虐。
怎么样来进行道德教育? 这也是有步骤的。
“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若是,百姓正矣。”
“惮”是“畏惧”的意思。应该首先提倡道德,并且以身作则,使人民信服;如果还不行,就要通过崇尚贤德来劝励勉励大众向善;如果还是不行,就要废黜那些违背道德的人,使他们畏惧,这样百姓自然就会端正了。
就像首先要告诉大家孝是什么?孝要“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都有哪些具体的内容,让大家都一清二楚。陈述了、提倡了,还不可以,就要崇尚那些孝子,比如树立道德模范、道德典型,来引导、劝勉大众向他们学习。还不行,就要废黜那些不能够行道德的人,比如说那些打爹骂娘的,就要给他以刑罚的处罚。像古代,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按刑律都是要给以严惩。这样就使人畏惧了,百姓自然会品行端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是以威厉而不诫,刑措而不用也。”
“诫”,《增韵》解释为:“警敕之辞曰诫。”如果这样做了之后,还有奸邪之徒顽固不化,最后采用刑罚制裁他们,如此民众就能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于是就无需言辞警戒,严刑峻法也可搁置不用。这是正确的做法,就是先要进行道德教育,屡教不改、个别顽固不化的人,才给以刑罚的处罚。
“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呼?”
“弥”,益的意思,更加;“凌迟”,由盛转衰的意思。当今社会却不是这样,教化混乱,刑法繁多,使民众迷惑而陷入犯罪之中。如此,再加以遏制,结果刑罚越来越繁多,而盗贼却屡除不尽。社会风气的败坏已经很久了,即使有严刑峻法的存在,百姓又怎能不违犯?
这一段的阐述非常明确,告诉人们先要教化民众。如果民众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化做了邪曲不正的事,应该给以宽恕。但是宽恕了之后,还是要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只有那些个别的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才给以刑罚的处罚。
历史上夏、商、周三代都曾经出现过天下大治的局面。特别是“成康盛世”的时候,监狱四十年没有死刑犯,治理得非常好。但是后人没有再按着这些治国的常礼、常法来治理国家,后代子孙也不能身体力行这些圣贤教诲,没有按这些礼法去要求自身、治理天下,所以也导致了夏、商、周的败亡。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