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
一、亮观点
“应试是底线,素质是天花板”——我们坚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项,而是教育目标的经纬线。
扎实的学业质量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保障,
核心素养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高度。
我对两者进行融合:用素质教育的方法提升应试效能,以应试成果验证素养发展,形成“轻负高质”的良性循环。
二、摆做法
我校以“三改”破局,实现双向赋能。
1. 改课程
学科项目化:语文课写非遗调查报告,数学课测校园绿化率,知识点转化为真实任务。
素养日课化:每天20分钟思维训练+30分钟特长工坊,素养培养“不断档”。
2. 改评价
双轨制:单元闯关检测知识,校园币兑换科创资源(如用50个“公益币”换3D打印课)。
可视化:每学期给家长发《雷达图》,知识掌握度、合作能力等6项指标一目了然。
3. 改生态
教师跨界:数学老师带戏剧社,美术老师教科学观察,打破学科壁垒。
家长入局:“厨房实验室”计划(如用蒸馒头学发酵原理),让家庭成为素养课堂。
三、见成效
1. 双向提升
县级统考优秀率三年涨15%,后进生比例降至5%。
学生获市县级科创奖26项,70%家长反馈孩子“主动学习意愿增强”。
2. 真实问题
教师跨学科备课负担较重,部分家长仍存在“重分数轻实践”惯性。
3. 改进方向
开发AI备课助手,智能生成跨学科案例库。
设立“家长素养导师团”,用优秀家庭案例带动观念转变。
各位评委,我们拒绝“非此即彼”,用系统思维让应试与素质共生共长。这条路虽难,但我们用数据证明:只要方法对,鱼与熊掌可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