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建议,推动国家层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软倡导”变为“硬责任”;加大对偏远地区的资源投入,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受访者供图
2024年11月,《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回答了学生心理问题“怎么预防”“怎么发现”“怎么诊治”等问题。
“通过立法,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构建医校协作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整体效能。”翟美卿表示,在推动全国性立法过程中,应注重对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化支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资源瓶颈,为乡村学校提供AI心理筛查、线上心理课、AI陪伴等服务,补齐普惠性心理服务短板。
翟美卿建议,在中小学100%建成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实现每学期全员心理筛查及动态档案管理,并与三甲医院合作开通心理危机转诊绿色通道。
在翟美卿看来,学校应该每年开展一至两次常态化心理健康筛查,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必修课;家长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亲子沟通技巧等;建设社区心理驿站、互联网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支持补充,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元协作机制,提升青少年心理问题早期识别率,减少因延误干预导致的极端事件。
过去一年,翟美卿先后走访了多地的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聚焦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等话题,开展专题调研。她呼吁,尽早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法》,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