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法制教育教案,

频道:教育 日期: 浏览:14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内容, 分别是《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宪法是根本法》。主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法律,法律对于我们的作用,法律怎样规范我们的行为;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我们要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要树立宪法权威。每一课后有活动园,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2)、了解法律的作用有什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刑法》 和《民法》 的作用, 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对应什么法律;知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识法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请生说说我们每天要做的事,同学相互交流, 你每天干什么, 父母干些什么。思考: 这些事和法律有关系吗? 引入新课: 我们日常的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要受法律的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说说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我们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法律规定的内容。

在法律的规定下, 我们享有人身权、 财产权、 受教育权等权利; 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比如交通规则要遵守, 要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借人东西要还,要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3、说说法律和学校纪律的异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引导。小组派代表班上交流。

三、拓展延伸,课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

2、回到课前,我们每天的生活和哪些法律有关?

3、 采访家人或亲戚, 了解他们的工作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下次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请学生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其他同学听后做补充。

二、新课学习:

1、引入谈话:

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 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所以, 法律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学习教材第五页,看看图画,了解生活中的法律。

3、学习教材第六和第七页,了解《刑法》和《民法》的内容,知道《刑法》 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了解《刑法》 的作用; 知道《民法》 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了解民法的作用;知道除了《刑法》和《民法》之外,还有《行政法》,并引导学生了解《行政法》的作用。

三、 完成教材第八页练习, 教师订正答案, 同桌检查完成情况, 教师巡视批改。

四、拓展延伸,总结本课内容。

通过采访同学和老师, 了解一下我们学校的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作用。 说说我们了解了那些法律的内容,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和法律有关。

没有语言,人与人就不能顺畅沟通;没有规则,人与人就不能正常交往;同样,如果没有法律,人们的行为就没有了约束,我们的社会就会一片混乱,因此,法律的作用很大。

五、继续学习

法律的作用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法律为我们设定了行为准则,提供了外部保障,维护着我们的正常生活;

2、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

3、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

4、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后盾。

六、分小组讨论教材内容。

评判图画中人物的行为是否?为什么?请用法律的准则进行评判, 并为他们想出正确的办法。

七、拓展延伸,课后小结。

1、总结:人人依法享有权利,人人依法履行义务,希望孩子们人人遵守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组织一次“法律故事会”,讲一讲自己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并说说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

宪法是根本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

2、能力目标:认识宪法的作用和地位

3、树立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关心和维护国家安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简案: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板书)

1、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板书)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次,小组讨论,从那些方面来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学生感知: 请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小字材料,说说宪法与普通法律有什么不同?

大家讨论后的出结论:

(1)从宪法规定的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国家性质、 根本制度、 根本任务等。 普通法律治规定国家生活中得某一方面的问题。

(2)宪法的构成

学生再讨论: P80 小齐为什么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它是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力的?

(3)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 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肃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行以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板书)

引导学生从教材图示中得出宪法所处的法律地位

做一做:宪法与普通法律得“母子”关系( 行政诉讼法、 行政法、 行政处罚法)

(1)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率。

①宪法使其他法律得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各人的活动准则。

(2)法律效率,指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3、从宪法的制定、修改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严格

总之, 从内容上看, 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从效力看, 宪法具有最高得法律效力; 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 宪法比普通更为严格。 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 《课堂练习案》 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 目标解读、 预习反馈

1、 导出新课, 解读《导学案》 的学习目标:

(1) 课件展示不同身份人群的图片。

(2) 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 美国人等不同身份的。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公民意味着什么》 。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2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检查《课前预习案》 的“预习自测” 部分, 学生汇报。

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小组内合作, 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第23页的知识窗。

交流:你知道国籍是什么?它是怎么获得的?

2、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一个小卡片, 它能代表我们的身份, 那就是身份证。

一:先说一说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

---公民身份证号码

二: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不同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 各有不同的含义: 第 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3、 三: 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 (课件出示课本 25 页相关链接)

4. 身份证用处知多少?

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 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在邮局邮寄物品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 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

5.小结

小小卡片不仅作用大, 而且就号码一项也很有意思! 同学们, 你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哦。

三、 精讲点拨、 学科建模

1.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2.“公民” 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3.公民身份证号码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 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 各有不同的含义: 第 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4.身份证用处

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 机场办理登机手续 在邮局邮寄物品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 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

四、 当堂训练、 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 , 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身为中国公民, 应该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

②明白如果走出国门, 我们就是中国的名片, 要严于律己。

③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道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什么。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 目标解读、 预习反馈

1、 导出新课, 解读《导学案》 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能展现祖国建设成就的图片, 可以联系实际谈谈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解读目标: 这一节课, 就让我们认识自己中国公民身份, 并了解我们祖国的建设成就, 而且一定要知道身为中国人, 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

2、 检查《课前预习案》 的“预习自测” 部分, 学生汇报。

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小组内合作, 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师精讲点拨。

利用课件教学:

1、了解祖国的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 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方面,中国 GDP 超 10 万亿美元, 是世界上 10 万亿俱乐部成员, 是日本 GDP 的 2 倍。 高铁 2 万公里, 占世界 6 成。 钢铁产量, 世界 16 亿吨, 中国占 8 亿吨; 中国高速公路 12 万公里,占世界的 52%, 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 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天眼, 世界最大的望远镜; 北斗卫星, 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 载人航天; 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太空进行试验;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 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体育方面的成就: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 男足曾实现历史性突破, 闯入 2002 年韩/日世界杯赛; 跳水从梦之队时代到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第一的超级梦之队; 中国横扫世界乒坛; 中国女排东山再起, 两夺世界冠军, 更夺得了里约奥运会金这一些, 都是我们中国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法制教育教案,

2. 看到这些成就, 你有什么感想。 (激发民族自豪感)

3. 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看到这些成就,内心真的是很激动,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 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我们不能像科学家叔叔那样搞科研, 也不能像解放军叔叔去保家卫国,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学好每一个知识做起。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想怎么做?

4. 小结

同学们的答案让老师特别欣慰, 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 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努力学习, 锻炼好身体, 加油吧!孩子们。 你们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成长为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公民。

三、 精讲点拨、 学科建模

1.我是中国公民, 我关心国家建设。 经济 军事 航天„„我是中国公民,我自豪。

2.护照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3.努力做好中国名片。

四、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教学活动的确立

1、案例的提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当今的学生对社会信息的纳入量之大, 内容之广而复杂, 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 抵御诱惑能力弱, 致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时, 难以从内心深处让其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引导。面对如今能言善辩的学生,更是难以教育,出口就是权利,动则就是维权,别侵犯、伤害他的权益。对其权益进行维护现象, 结合高考对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使学生能全面了解、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而在复习课中确立了此题。

2、活动的指导思想:

立足于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

3、活动的目标:

通过此活动, 增强学生的法律维权意和履行法律义务意识,做一个能承担一定家庭、社会责任的当代中学生。

(二)、教学案例活动的过程:

1、导入:歌曲导入,明确主题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结合书本进行整理。

(1)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2)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

3、生活现象、素材的展示:

(1)学生就自己日常生活中,社会不同主体侵犯、甚至是伤害到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和事件;(分类展示)进行学习。

(2)老师通过视频播放社会中侵犯、伤害学生权利的视频资料;

4、学生发表对上述视频材料,生活中的现象,根据知识理论进行分析,老师明确观点。

(三)、活动总结,深化案例: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长处和优点,结合学生发表见解和相互讨论的过程和内容理解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给予明确解释。

2、总结维权的原因、途径,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遵守的原则。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五、 当堂训练、 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六、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 , 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职权。

②明确国家机构的产生及其各自职权范围。

2. 能力目标

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能了解国家机关在维护人民当家做主中的作用。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国家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 目标解读、 预习反馈

1. 导出新课, 解读《导学案》 的学习目标:

(1) 说说我们学校有哪些职能部门, 都担负着哪些职责。

(2) 活动园: 看看哪些单位属于国家机构。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国家机构有哪些》 。 通过本课学习, 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①明确国家机构及其各自职权范围。 ②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国家机构的职权。

2. 检查《课前预习案》 的“预习自测” 部分, 学生汇报。

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法制教育教案,

1. 我国各国家机关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2. 生活中经常与国家机关打交道的经历。

3. 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否离得开国家机关?

小组内合作, 解决不了的问题, 老师精讲点拨。

三、 精讲点拨、 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㈠、学习“身边的国家机构”

1.课件出示第42页的活动园。

交流:看看身边哪些单位属于国家机构。

2.过渡: 各国家机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国家机构,来进一步了解这些机构。(课件出示了解国家机构。)

3.出示第43页活动园。进一步了解所在地区的国家机构。

总结:总体了解国家机构的概念和基本构架。

㈡、学习“国家机关的职权”

1.课件出示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了解不同类型的国家机关及其职责。

2.做一做44页活动园,加强认识。

3.课件出示,进一步学习国家机构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了解它的四项权力。

4.课件出示, 进一步学习国家机构的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及所属工作部门。

5.课件出示, 进一步学习国家机构的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 ,以及我国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6.通过活动园,了解法院可以审理哪些类型的案件?

总结: 通过学习,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机构有哪些, 并且知道正是它们保障了我们的国家生活正常运转。并且知道宪法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

四、 当堂训练、 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我们与国家机关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6. 人大代表为人民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2.增强搜集、提炼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或从网上查阅、搜集、提炼相关资料。

3.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 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难点】 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

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问答法。

四、 教学过程

环 节一: 新课导入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活动一:阅读资料

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那么,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呢?那就是,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 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教师提问: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

2.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 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活动二:案例析理

案例一:2015年3月,为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 人大代表提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行修改,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表决通过。

案例二: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期间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留言、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来电、来函、来访等多种形式、 多种渠道提出对“十三五” 规划编制的建议。 中共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 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制定“十三五” 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成立了“十三五” 规划纲要起草组并编制纲要, 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2016年3月,全国人大十二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教师提问:根据所给案例,大家思考一下,案例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 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3.对违反人民意志、 损害人民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活动三:思考

教师提问: 大家结合教材想一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哪一方面?

学生课下搜集关于人民依照法律程序罢免违反人民意志、损害人民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的案例,课上分小组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案例:

2016年9月14日,济南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闭会。长清区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了刘明霞的济南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辽宁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过程中,有 45 名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拉票贿选, 有523名辽宁省人大代表涉及此案。目前, 涉案的省人大代表已由原选举单位接受其辞职或被罢免终止了代表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