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夏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杨淑军
在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当下,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江夏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积极探索,构建了 “内容 - 过程 - 评价” 一体化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家校社三方力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且富有实效的生命与安全教育。
一、构建家校社共育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契合教育政策导向
从国家层面来看,诸多政策文件都明确强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都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则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现出国家对学生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构建家校社共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正是对这些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与切实贯彻,确保学校教育紧密贴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二)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以人为本” 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生命与安全教育高度契合这一理念。当下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青少年学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如自然灾害、校园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还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满足学生在生命安全和生命价值追求方面的成长需求。
(三)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国际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关键地位。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构建家校社共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能够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家校社三方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构建家校社共育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依据 2022 版《生命教育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素养框架,涵盖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生命过程与方法、生命安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一框架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确保生命安全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在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方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从低年级的基本安全常识,到高年级的复杂安全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二)整合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整合上,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生命安全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并参与孩子的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安全氛围。学校则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开发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同时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社会资源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生动的学习场景,如邀请消防队、交警队、急救中心等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和演练,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博物馆、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创新教学方式
摒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生命安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制作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与模拟演练让学生在真实或近似真实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如定期组织地震演练、消防演练、防溺水演练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游戏化教学则将安全教育内容巧妙融入童谣编唱、竞赛项目和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建立评价体系
构建 “N+X” 生命安全评价体系,全面、灵活地评估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N” 个基础评价指标涵盖生命认知与敬畏、生命尊重与珍爱、生命道德与伦理、生命智慧与能力、生命成全与博爱等核心维度,确保对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全面考察。“X” 个扩展评价指标包括情境适应性评价、个性化自评与他评、多方协同参与性评价、基于大数据的多元评价等,能够精准反映学生在特定情境或领域内的素养表现。通过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量表,收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机构等多方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家校社共育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专项课程
1 - 2 年级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如 “小草对我说”“妈妈我来了” 等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通过开展 “做快乐的自己” 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3 - 4 年级的专项课程进一步深化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设置 “生命的奇迹”“人的生命周期” 等主题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更替现象和生长发育规律,感受生命的神奇与美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如通过 “同桌小伙伴”“把爱说出来” 等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5 - 6 年级的专项课程聚焦于学生的身心变化和社会认知发展。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涵盖 “运动热身很重要”“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身体发育知识,掌握运动安全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关注学生的心理调适和生命意义探索,如 “面对自己”“相信自己” 等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应对成长中的压力和挑战。
(二)课程融合
道法融合:在不同学段,道法课程与生命安全教育相互渗透。低年级通过《吃饭有讲究》《早睡早起》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渗透生命尊重与珍爱的理念。中高年级则借助《我们班四岁了》《我们的好朋友》等课程,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命道德与伦理观念,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语文融合: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资源。从低年级的《端午粽》《寒号鸟》,到中高年级的《手术台就是阵地》《黄继光》等课文,通过阅读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勇敢、坚强等品质。同时,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以生命安全为主题进行创作,进一步深化对生命的认识。
(三)实践课程
劳动实践:组织趣味种植、劳动技能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命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在趣味种植活动中,学生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等环节,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主题班会:开展交通安全、营养饮食、校园安全、防溺水、劳动教育等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安全行为。在交通安全主题班会中,学生学习交通规则和标识,模拟交通场景,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安全演练: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消防演练、疫情防控演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急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演练过程中,学生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学习使用灭火器、急救包扎等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文化活动:举办科普节、书香节、国际文化节、体艺故事节等活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其中。在书香节中,推荐有关生命安全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在体艺故事节中,鼓励学生讲述生命安全相关的故事,传播安全理念。
四、课程体系落实的效果
(一)学生生命安全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家校社共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安全知识和实用的自救互救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如在交通安全方面,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灯,走人行道;在食品安全方面,学生学会辨别食品的保质期和优劣,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在意识和态度方面,学生树立了强烈的生命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尊重。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如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克服困难。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宣传等公益活动,为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师专业能力有效提高
教师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生命安全教育专业能力方面,教师通过深入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参与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能够更加系统地传授生命安全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方面,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撰写相关论文和教学故事,提升了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与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能力也得到了加强,通过与家长的密切沟通、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家庭教育质量明显改善
家校社共育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丰富了家庭教育资源,更新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学习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生命安全知识,能够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在家庭中,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电器、燃气等。亲子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参与亲子安全知识竞赛、共同参加实践活动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更加频繁,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四)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整合
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消防队、交警队、急救中心等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安全教育指导,社区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志愿者支持。社会资源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生命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和实效性。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生命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江夏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构建的家校社共育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在 “内容 - 过程 - 评价” 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模式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建立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和完善这一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