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使人们一提到道德教育就自然联想到道德教化,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其实,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有道德教育,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社会和他人、爱国教育和国际教育、关于认知的态度的教育如坚持真理等。具体到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存有很大的差别。
从性质上讲,道德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教导人如何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教育,是教导人做人、做事的规则和原则、把握人生发展大方向的教育。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尊重、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向着道德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就是解决道德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只有价值观正确,才能确保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而价值观教育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接受预定的价值观,只有认可拟定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后,道德选择是道德认识转化道德行为的主要途径。道德选择迈不过的门槛就是建立在道德价值观基础上的道德判断,认定符合道德的行为为之,否则不为。道德判断需要具备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教育发动和维持的动力,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好地树立道德价值观,只有学生心悦诚服的道德行为才能取得好的践行效果。
道德教育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及互动非常重要。这几种方法最见效:组织学生进行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价值澄清;榜样示范法,尤其教师发挥好榜样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角色体会道德情感和行为;道德情景体验,发挥情景教育的作用。合作教学,培养合作意识。
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成效甚微,让人抵触,一是因为教育方式不对。一味进行空头道德说教,不发挥学生主动性,不让学生参与和实践,使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两层皮。更重要的是没有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因此,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是道德教育内容政治化过重。道德教育经常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我国的政治道德教育突出政治教化,强化意识形态灌输,因而使人产生对政治教化的反感,对道德教育也产生排斥心理。
合理的道德教育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